中国交响乐团
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导赏│咏诗词,忆先辈风采;唱黄河,颂伟大民族

  • 时间: 2022-09-02
  • 作者: CNSO
  • 来源: CNSO

2022年9月3日至4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国交响乐团《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音乐会如约而至。如果说“黄河”音乐会是中国交响乐团年度音乐季中的保留场次,那本场演出中的《毛泽东诗词》与《黄河大合唱》(中央乐团演出本)则堪称国交作品库中的传统保留曲目。几十年来,这两部红色艺术的经典之作,跟随着国交的脚步,响彻大江南北,至今广为传唱。

田丰、沈亚威与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手稿

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诗人的一生。他一生奋斗,所以他一生有诗。古往今来,诗人们大多以景入诗、以情入诗、以理入诗,但像毛泽东这样以史入诗,诗史合一的却并不多见。毛泽东诗词豪放大气又不废婉约,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正因为如此,新中国一代代作曲家们把这些气壮山河的诗词谱写成一曲曲广为传唱的音乐精品。著名作曲家田丰和沈亚威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央乐团作曲家田丰

田丰,原名田保罗,12岁就考入了当时的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开始接受音乐教育。1962年,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来到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创作组工作。1970年,田丰选取毛泽东诗词中的五首,谱写成气势磅礴,气贯长虹的音乐作品。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红遍全国,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选定,田丰创作的《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甚至还作为接待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访华时的演出曲目,引起美国报刊的争相报道,被誉为继《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又一力作。

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充分运用交响化创作思维,在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将音乐织体丰富到了极致。使整部作品在体裁、曲式、调式调性、配器手法等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交响乐作品的特性。五首乐曲一气听下来,畅快淋漓,荡气回肠,仿佛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大型交响曲。更难能可贵的是,作曲家还将原来相互独立的诗词,根据历史史实与内在联系,进行重新排列,使其形成了具有一定联系的整体性作品。

本场音乐会演出的是田丰《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中的前四首,第五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则选取了另一位著名作曲家沈亚威谱曲的同名作品。

军旅作曲家沈亚威

1920年出身的沈亚威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中国社会从落后挨打的旧时代走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巨变。沈亚威的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从小思想进步的他在抗战时期,主动加入新四军,成为军部战地服务团歌咏组副组长。作为一名军旅作曲家,沈亚威创作了大量革命军事题材作品。1964年,沈亚威来到北京,加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组,写出了混声合唱歌曲《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这部作品以四声部呈现,男女各两个声部的主旋律构成了呼应式织体,男女声部间又构成了对答形式,尤其是曲末的气势恢宏的四声部合唱,更是将诗词中的豪迈之气与历史内涵完美地呈现出来,震撼人心,展现出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巧与深厚的文学底蕴。

《黄河大合唱》之中央乐团演出本

在延安窑洞中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在延安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的乐队合影,由于条件所限,当时的演出乐器非常简陋。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其丰富内涵、其艺术之美、其民族之光,早已无需赘言,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所限,延安首演的原始版本在乐队配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随后几十年的传唱过程中,连同冼星海本人在内的很多作曲家都对最初的延安版进行过改编。在若干版本中,由著名指挥家严良堃主持、中央乐团创作组集体改编的中央乐团演出本成为今天演出场次最多,也是影响力最大的《黄河大合唱》版本,前身为中央乐团的中国交响乐团历年《黄河大合唱》的演出版本也均为中央乐团演出本。那么,这一版本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冼星海与妻子钱韵玲

1975年,毛泽东和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收到了一封来自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之妻钱韵玲的信件。信中,钱韵玲写道:“《黄河大合唱》是一个好的作品,当年在延安演出时,毛主席还叫了三声‘好’。其次,当时苏联每到冼星海逝世五周年或十周年都要纪念,而我们却把冼星海给忘了。”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当时,《黄河大合唱》成为了一部“留曲不留词”的音乐作品。信件转到中央后没过多久,就得到“可以演出”的答复。

时值冼星海逝世30周年,为纪念这位人民音乐家,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大家决定以原词原曲演出《黄河大合唱》。但为了使复演更加震撼,作品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这一重任落到了当时艺术实力最为雄厚的中央乐团身上。

将一生献给《黄河大合唱》的中国交响乐团永久桂冠指挥严良堃

由于当时乐团已有10年未曾演出过《黄河大合唱》,时任乐团首席指挥的李德伦便力主让正在新疆参加自治区成立20周年活动的严良堃返回北京,主持作品的改编及演出工作。作为冼星海的学生,不到17岁就在国统区指挥“孩子剧团”演出《黄河大合唱》的严良堃,对老师冼星海和这部经典作品有着深厚的感情。得到通知,正在南疆参加活动的严良堃二话不说,立马踏上了返京之路。

路途遥远,严良堃回到位于北京和平里的中央乐团时,距正式演出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为了按时完成改编及演出任务,中央乐团调集了创作组的精兵强将,以严良堃为牵头人,组织了一个包括田丰、施万春、陈兆勋等著名作曲家在内的创作小组。

中央乐团作曲家施万春

在这个小组中,田丰的作曲技巧是大师级的,他创作的《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传唱全国,施万春的合声同样独当一面,陈兆勋则有着丰富的集体创作经验。三人分工将《黄河大合唱》的七个乐章(当时没有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改编和整理。其中施万春的工作量最大,在大家整理完成后,施万春负责将所有内容串联成一个整体。这部中央乐团集体智慧的改编之作一经诞生,就获得了业界与观众的认可。不仅复演大获成功,还逐渐成为最流行的《黄河大合唱》演出版本。

《黄河大合唱》中央乐团演出本

与最早的延安版相比,作品各乐章伴奏部分按照延安原版的民乐伴奏编配而成,乐章前的诗朗诵也进行了重新配乐。与其它改编版本相比,中央乐团演出本最接近冼星海创作的延安原版,主题思想更为突出,音乐形象也更加鲜明,赋予了原作以更多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更为不易的是,这一版本删去了一些花腔式的旋律修饰,整体呈现风格更加简洁凝练,哪怕是非专业艺术团体,也可以进行演出。

1985年,应光未然请求,在严良堃的支持下,施万春对原来缺失的原版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并由瞿弦和担任朗诵。演绎至今的《黄河大合唱》中央乐团演出本就此以“完全体”的形式固定下来。

中国交响乐团团长、首席指挥李心草指挥国交演绎中央乐团演出本《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之所以80多年来经久不衰,常演常新,除了作品本身的民族之魂与激昂奋进,这背后同样离不开严良堃与田丰、施万春、陈兆勋等人改编的中央乐团演出本,以及中央乐团与中国交响乐团一代代艺术家们的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黄河

咏一首诗词,现百万雄师;唱一曲黄河,颂伟大民族。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交响乐团即将为您带来的不朽经典,让我们再次感受《黄河大合唱》带来的震撼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