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团
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壮美音符,致敬不朽柴科夫斯基

  • 时间: 2022-11-20
  • 作者: CNSO
  • 来源: CNSO

在中国交响乐团的乐季安排中看到“致敬柴科夫斯基”专场音乐会,没有乐迷会感到诧异,也不会有观众不渴望前往聆听。柴科夫斯基,这位誉满全球的俄罗斯音乐符号,不但是中国观众最感到亲切的西方作曲家,也是中国交响乐团(原中央乐团)最为擅长和熟悉的音乐大师。在这样一份“熟悉”的前提下,乐团演奏家和观众还能否收获全新的感动、甚至是惊喜,自然成为了评判演出品质的标准。


11月19日晚,著名指挥家张艺执棒国交亮相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携手优秀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党华莉奉献了两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杰作,不但让观众领略到老柴音乐中一以贯之的浪漫色彩与悦耳律动,也呈现出“刷新人们对老柴既有认知”的可贵风貌。

音乐会的上半场,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曲家唯一的小提琴协奏作品,和贝多芬、勃拉姆斯的同体裁(甚至是同调性)作品一样位列久演不衰的核心经典,也成为了每一位小提琴演奏家的试金石。


首乐章伊始,国交的弦乐声部以从容舒展的姿态奏响引子,音乐由弱渐强、形象渐次清晰。小提琴家党华莉呈现的第一主题极富歌唱性,在装饰音与揉弦的处理上尤其细腻精妙。如果说器乐协奏曲无不将独奏者和乐团视作对话双方,那么在柴科夫斯基所处的浪漫主义时期,这种对话关系有时也会变成一种带有竞技色彩的对抗,这就要求独奏家首先要有足够的音量与乐团达成平衡,党华莉驾驭下的意大利当代名琴所呈现的效果正是这种卓越平衡感的范本。华彩乐段,独奏家将徘徊细语与高亢呼喊、炫技跑动与沉郁双音这些看似对立的元素完美统一,同时在乐句间做出了格外明晰的留白,这不但是年轻音乐家所少有的舞台自信,也让华彩超越了技巧展示的范畴、极大提升了音乐的思想深度。指挥家张艺引领下的国交对于协奏部分的诠释也令人信服,无论是发展部壮美抒情的豪迈挥洒、铜管声部清晰嘹亮的凯旋吹奏,还是进入再现部时长笛清丽迷人的歌唱、单簧管与小提琴和谐呼应的对话,都给听众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章将柴科夫斯基音乐的“如歌”特质进一步发挥,小提琴缓缓唱出一首略带伤感的民歌,深挚感人,长笛与单簧管对这一主题的重复更是赋予同一段旋律迥异的色彩。整个乐章的氛围基调是无比宁静的,但宁静中却有不断涌动、愈发浓烈的情绪,这是独奏小提琴通过细微的音量变化和弹性速度带给音乐的倾诉感。在一段悬念感十足的动机轮转后,音乐迅疾以狂野的姿态闯入第三乐章,密集高速的跑动展示出党华莉扎实精湛的弓弦技巧,中低音区所呈现出的粗粝与醇厚,正是俄罗斯音乐的迷人底色。国交各声部也在这一乐章展现出令人赞叹的底蕴,弦乐组拨奏的蓬松质感、木管组灵巧的倚音装点、铜管组层层递进的动力注入,最终将音乐推向令人血脉贲张的顶点。在独奏与乐团的一组加速“竞赛”后,全曲迎来华丽的收尾,毫无悬念地收获了观众热情的掌声。


相较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家喻户晓,下半场的《曼弗雷德交响曲》确实鲜少有机会在现场聆听。这部创作于柴科夫斯基第四、第五交响曲之间的作品不但是作曲家篇幅最长、编制最大的交响音乐作品,在演绎难度上也创下新高。受柏辽兹、李斯特等前辈作曲家的影响,柴科夫斯基在这部交响曲中突破了传统奏鸣曲式的格式要求,以高度文学化的创作意图和固定乐思写作手法,将四个乐章统摄缀连为一幕幕带有叙事性的壮丽交响诗。


以巴松为代表的木管乐器在首乐章奏出贯穿全曲的曼弗雷德主题,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沉重的脚步加以呼应,将孤寂忧郁的音乐形象生动勾勒。小提琴则歌唱出代表曼弗雷德的恋人阿斯塔蒂、象征美好回忆的抒情主题。在中提琴微弱持续的振音中,单簧管静谧动人的独唱宛如一首纯美的夜曲,随后作品的戏剧张力逐渐增强,指挥家张艺倾尽全力,精心把控弦乐的每一次收束,齐整的运弓和一致的重音处理,营造出一种奇妙的悬空感受。在长号、大号威严的下行音阶中,打击乐声部掀起了一阵阵壮硕澎湃的音浪,独属于音乐会现场的“截面感”在音乐厅巨大的空间内回荡,国交丰满的音响织体仿佛来自穹顶之上,诗人拜伦笔下悲情英雄的形象在定音鼓宿命般的重击之下生动矗立在听众的面前。


相较于首乐章的深刻与厚重,第二、第三乐章更像是两幅精妙怡人的音响素描。小提琴声部齐整轻盈的演奏与长笛的灵动穿梭交织在一起,将作曲家在第二乐章乐谱上写下的“阿尔卑斯山的仙子与瀑布中的彩虹”文字注解以剔透澄澈的质感精彩呈现。随后小提琴奏出的清新旋律堪称天籁,这是最质朴的俄罗斯民间音乐,是作曲家唱给大自然的赞歌,国交的弦乐声部与木管声部在一唱三叹中赋予音乐无尽的美感。当音乐再次回到乐章开篇的精灵之舞时,小提琴声部实现了完美的渐弱弧线,复杂的节奏对位在趋近于室内乐的细腻对话中仍然精确严实,让人赞叹于国交艺术家的卓越素养。第三乐章的牧歌旋律更加舒展,依次在双簧管和长笛引领下娓娓道来,大提琴的深情呼应令人动容,乐团圆号首席在象征着阿斯塔蒂召唤的独奏乐段中更是以温润的质感和稳定的发挥确保了音乐极佳的呈现效果。


英国著名美学评论家瓦尔特·佩特曾对浪漫主义下过精彩凝练的定义:“美加上怪”。用这四个字来形容作品末乐章热情如火的快板再恰当不过。嘹亮的铜管,凌厉的弦乐,绚丽斑斓的色彩装点、迅捷跌宕的速度变化,在指挥家张艺精确果决的引领下,国交释放出了极富感官冲击力的惊人能量,证明了最好的乐团永远可以在“极强”的基础上做出“更强”的力度表情。当悲剧性的曼弗雷德主题再次浮现,难度极高的赋格乐段到来,中提琴、第二提琴、第一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依次加入,严整的对位与凝练的音色相得益彰。乐团竖琴演奏家的精彩拨奏为阿斯塔蒂主题的最后一次回眸增添了更多的不舍与留恋。在悲怆与乖戾的氛围中,圣洁的管风琴声响起,以温暖的质感和坚定的口吻将音乐引入平缓的终曲,乐团各声部也以动人的歌唱与之呼应,圆融熨帖,走向余韵无穷的终点。


对于如此深刻的作品和卓越的演绎,也许最好的回应,就是全曲结束后、指挥家张艺双臂放下之前那接近半分钟的安静——这是真正的“大音希声”,是一次震撼的音乐洗礼过后无法自拔的深深沉醉。


这是音乐会现场的魅力,也是中国交响乐团以“聆赏经典”作为乐季固定版块的深刻缘由。只有在与大师的一次次对话和交流、对经典的一次次诠释与发掘中,我们才能触碰到艺术最永恒的价值。相信经历了这一场音乐会的听众,对于“伟大的柴科夫斯基”又有了全新的、独特的感受。



撰稿:高建

摄影&摄像:掌握社

版面编辑:胡实&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