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团
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不变恒变——纪念罗忠镕诞辰100周年交响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盛大举行

  • 时间: 2024-12-11
  • 作者: CNSO
  • 来源: CNSO

悄然间,罗忠镕先生已离开我们三年,在他百岁诞辰之际,中国音乐学院携手中国交响乐团在12月1日的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以纪念这位杰出的作曲家、教育家诞辰百年。这场音乐会是对罗忠镕这位永远的探索者的艺术生涯的回顾与致敬。

音乐会后,我尝试打乱音乐会的演出顺序来思考罗先生的音乐。演出的顺序自有编制与现场聆听节奏的考量,而按时间顺序去看待这些作品更让我意识到罗先生本人以及他的音乐是“不变恒变”的,不变的是他永远在创新,永远在寻找变化。

音乐会的开篇是《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 这是罗先生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管弦乐作品。1958年,罗先生花五天时间创作了这首音乐会序曲,在由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北京首都剧场首演后,获得业界一致的好评,被誉为是“建国以来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 这首作品以其宏大的气势和激昂的旋律,迅速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罗先生追求创新从这首早年作品便可听出,他运用了大量 “琳琅满耳”的色彩打击乐在当时绝不常见,他音乐中求新求变的思路于此可见一斑。

随后,在1958年11月至1959年5月的短短六个月时间里,罗先生又完成了表现毛泽东诗词词意的《第一交响曲“浣溪沙”》。专门研究罗先生的吴春福教授的文章中写道:“这是一部有着标题性的交响曲,着重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旧社会所遭受的苦难和坚持不懈的反抗、斗争以及最后取得顺利的欢乐。该作品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节目在北京首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93年该作品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荣誉奖。”中国交响乐团这次演奏了《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应当指出的是,罗先生一生受到德奥音乐熏陶颇深,不仅从他一生钻研兴德米特理论,以及改革开放后对第二维也纳乐派的转译再创造看出。在这部作品中,能听到明显的对于贝多芬作品的学习与敬仰,石破天惊的下行分解和弦,是把《第九交响曲“合唱”》中席勒的文本一定程度上转化成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大的尾声以及尾声倒影化的巧思,这部作品能听出受到贝多芬的强烈影响。那些激越的节奏、堪称“壮烈”的音响,是国交最为擅长的,今年演奏过全本这首交响曲的他们在擅长“贝九”的李心草棒下,以摧枯拉朽之势让管弦乐的磅礴壮丽灌满北京音乐厅。

六十余年前创作的《四川组曲》,笔者听来是仍纸墨未干、充满新奇趣味的。这部风俗性的管弦乐组曲的五个乐章皆以四川的民间音乐为素材。精巧的结构 、斑斓的色彩,罗先生对自己家乡旖旎风光和民间情致的真诚赞美令人感叹,这一组音画式管弦乐小品,如同一张张速写——让我们漫步在描绘四川的图画展览会中。“晨歌”“高高山上”“洗衣裳”“挽歌”“闹元宵”,五个乐章中的起承转合圆转流畅,音乐主题充满巧思。这部作品同样在1982年由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北京首演,而当晚乐团的木管声部表现也确演出了作品的斑斓色彩。

随着李心草指挥棒轻点,古筝慢拂,《暗香》浮动、氤氲于音乐厅中。民族乐器与管弦乐队,罗先生创造性地展现了五声性十二音技法能够生发出的意蕴。这部作品中,音高关系借鉴了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配器上能听出韦伯恩音色旋律的影响,但最终营造出的仍是中国文化中的悠远与诗意。这部作品创作于八十年代末,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理想主义的艺术家对于“诗与远方”的向往。表演上,细心者能嗅出20年间香型之变化,李心草的处理更为老辣,音乐中的转变更具色彩感。这部作品是作曲家吸取十二音技法创作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有趣的是,古筝界有两部《暗香》,一部是罗先生这首,另一部则为筝家王中山所作,而当晚演出的演奏家倪一鸣正是王中山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博士生。

《江南序曲》体现了作曲家对于地域特色的快速抓取能力,音乐中那种灵动的对话感有着江南的灵动妩媚。指挥家李心草通过巧妙地放慢整体速度,更好地勾勒出音乐的性格。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张佳理演奏的《小开门》。罗先生在已经创作了《暗香》这样颇具现代色彩的作品后,仍愿意创作曲牌风格的作品,可见他创作的包容度。而这种对于配器风格的驾轻就熟,显然来自他在中央乐团期间大量的编配经验。

千禧年间,罗先生的《罗铮画意———无题之四十八》是他根据其子罗铮的画作《无题之四十八》而创作。这部作品展示了罗忠镕在探索“五声性十二音技法”上所取得的成绩。跳出技术,能听出作曲家试图表达的是一个艺术家对另一个艺术家冷静的欣赏,十二音音列的使用是明证。尽管情感被最大化地克制,但还是无法完全隐藏。配器上,全曲惟一的高潮撼人心魄,音色辉煌中流露出温暖。这次音乐会的节目单上也颇有巧思,设计有很多罗铮的画作。

整场音乐会中,中国交响乐团展现出了其强大的艺术实力和深厚的艺术底蕴。乐团成员们精湛的技艺、饱满的情感以及默契的配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李心草的指挥更是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指挥技巧,将每首作品都演绎得生动传神。李心草与罗先生有缘有三。其一,两人的身份皆与中国交响乐团与中国音乐学院缘分颇深,其二是李心草曾执棒先生八十华诞音乐会并灌录了唱片,其中便有《暗香》与《罗铮画意》。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心草与罗先生一样,一生在音乐探索上都求新求变。此次,他不但在二度创作中思考着各种可能性,又细致地厘清了乐谱上的一些印刷错误。两位艺术家皆是细腻的革新者。

管弦乐作品的创作贯穿罗先生重要的创作时刻。听完一场音乐会,最深刻的感受是罗先生在音乐中,能保持持续的创意,正如瞿小松曾在致罗先生的信中写道:“如我一般的中国当代作曲家,迷失在西方无节制的激情与现代主义病态的造作而不察。诗经的简练,诗经的清明,诗经的高妙,诗经的朴素,诗经的天然,久矣!远矣!幸甚,《唐人绝句五首》与《送别》的音乐句式,都教我听到了!” 可贵的是,这位儒者的创意中能葆有东方的温润气韵。音乐会后十天是罗先生的生日,让我们在音乐中怀念他,展望未来中国的音乐创作。


撰稿:张听雨

剧照由中国音乐学院提供

排版:陈婧



微信二维码

商演咨询热线:010-64209692

ICP备案:京ICP备1305354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423号